首页 > 专题 > 内容页

陈道明:离人群越近,离自己就越远

2023-08-27 07:49:58 来源:腾讯娱乐

作者:洞见·瑾山月

人生的本质,是一个人活着。

陈道明在娱乐圈几十年,几乎不参加聚会,也很少出席活动。


【资料图】

只要有时间,就待在家里,读书弹琴,画画喝茶,静坐冥想。

其他人忙着应酬交际,他则远离喧嚣,把自己活成了一股清流。

接受杨澜访谈时,陈道明曾直言不讳地说:

“应酬简直是一种煎熬,一群人喝得醉醺醺,一句话和你说四五遍,一张名片递给你七八次,我就很窝火,特别烦。”

在他看来,最好的人生状态,是“离别人远点,离自己近点”。

01

1971年,正在上山下乡的陈道明,阴差阳错地考上了天津人艺。

有前辈劝他,你性子太静,看起来很闷。多学学别人,年轻人就该有年轻人的样子。

但文静内敛的陈道明,依旧我行我素。

在剧组时,他经常躲在角落看书,没戏拍时,也总是独来独往。

不少人觉得他清高孤僻,很难吃上娱乐圈名利场这碗饭。

可就在1983年,陈道明偏偏因为独特的气质,被导演张军钊发现。

那年,张导拍电影《一个和八个》,想找个形象正派,孤傲冷漠的角色。

偶然的一天,他看到了一个人在操场打篮球的陈道明。

一眼望去,就确定陈道明,正是他要找的人。

已经跑了七八年龙套的陈道明,也因此打开了演艺事业的大门。

相比之下,那些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的人,却因为毫无特色,泯然于众。

人生就像俄罗斯方块,你合群了,也就消失了。

逼自己戴上了和别人一样的面具,到最后,往往连自己都认不出自己。

就像这组漫画。

你想走进一群人,却发现了自己和大家不一样。

大家都长着一颗黑色的心,偏偏自己的心是红色。

于是,你忍痛丢掉自己的“特点”,变成别人的样子。

最终,站在人群中的你,再也不是原来的自己。

星云大师曾说:

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,可是许多人偏偏喜欢按照别人的方式去雕刻自己。

为了融入人群,宁愿磨平棱角,隐藏个性。

到最后,朋友越来越多,圈子越混越大,可自己的样子,却越来越模糊。

离人群太近,往往会弄丢自己。

02

心理学家阿希,做过一项著名的线段实验。

他画了abc三条长度不等的线,又画了一条和b等长的x线。

问大家x和哪条线一样长?

参加实验的10人中,有9个是他的助手,1个是真正的被试者。

起初,助手们故意默不作声,被试者斩钉截铁地说:b。

但他话音刚落,9名助手异口同声地说:x和a一样长。

这下,被试者慌了,盯着线段反反复复地看,最后支支吾吾地说:x和a一样长。

被试者为什么要睁着眼说瞎话?

阿希总结说:根源就在于,从众心理。

如果独立判断,我们很容易明辨对错。

可一旦有人干扰,就变得犹豫起来,最终放弃主见。

陈道明也经历过一段迷茫期。

那时,他因出演《康熙王朝》再次走红,经常接触业内的明星大腕。

见不少人“演而优则导”,他也盲目涉足导演圈。

可很快,他就发现自己做不来,对自己的决定很是后悔。

从此,但凡再有人劝他当导演,他都立马回绝“那不是我能干的事”。

他反思过,要不是那段时间接触的人太多太杂,也不至于对自己认识不清。

后来他在采访时,和记者们“约法三章”。

其中最重要的一条,就是“保持距离”,座位相距必须一米开外。

有些人觉得他不近人情,但陈道明解释说:往往人的距离近了,思考的余地就小了。

心理学上,有个概念,叫“团体迷思”。

意思是,人一旦走入人群,往往变得不理智。

离人群太近,他人的影响便无孔不入。

只有摆脱这种束缚,我们才能想清楚,自己到底要怎么活。

03

作家黑塞曾说:

“即便在人群中很快乐,可我一旦知道是怎么一回事,就再也不可能选择和别人走一样的路。”

在小说《荒原狼》中,黑塞就讲了一个在人群中迷失自我的故事。

作家哈里喜欢独居,但却因不合群吃尽了苦头。

有一段时间,他下决心“痛改前非”,开始混迹于酒馆剧院。

他认识了形形色色的朋友,开启异常热闹的生活。

但恰恰是这种喧闹的氛围,让他的人生偏离了正轨。

他不再读书写作,放弃了远大理想,也无暇研究艺术哲学,更不会去思索命运。

最后,哈里越活越无趣,精神一度崩溃。

很多时候,人群就像一片迷雾笼罩的丛林。

只有走出来,你才能看见自己想走的那条路。

1990年,陈道明因为出演《围城》一炮而红。

伴随名利而来的,是雪片般的片约和商业邀请。

但陈道明却一一拒绝,只说“我要在独处中安安静静地生活”。

结果可想而知,热度很快过去,一连几年,他都无人问津。

但就在这几年,陈道明却活得十分惬意。

他学会了弹钢琴,读了几十本古典文学,每天都练习书法,提升了个人修养和境界。

他在北京的家,堪称一个小型藏书室。

而最爱的事,就是一个人窝在书堆里,拿出纸笔,根据书中情节,画几幅只供自己玩味的插画。

他说:心不乱,一切都不乱,我只有在寂寞中,才能活出感觉。

越通透的人,越明白生活终归是自己的。

平庸的人,用热闹填补空虚,聪明人,用独处成就自己。

就像特立独行的王小波,格格不入的钱钟书,归隐瓦尔登湖的梭罗……

虽都是他人眼中的“怪咖”,却都活出了令自己满意的样子。

曾经,我们向往呼朋唤友的热闹,可走着走着就会明白,唯有自己才是最长久的陪伴。

与其狼狈又盲目地合群,不妨慢下来,踩准自己的节奏。

做自己最好的朋友,在一个人的时光中,去过那种最想要的生活。

04

周国平说起过独处的三重境界。

第一境界,是惶惶不安,想要逃离,生怕被人抛弃。

第二境界,能安于寂寞,可以静下心来做事、思考。

而最高的境界,是在独处中,找到真正的自己。

陈道明,正是独处中抵达最高境界的人。

有人这样形容他:宛如一棵宁静的古柏,华盖如荫,势头健旺,却低调沉稳,毫不张扬。

而用陈道明自己的话说,他并不特别,只是“从不往人群里走的人”。

无论是谁,当你离人群远了一点,就离自己的灵魂近了一点。

别把不相干的人请进生命,也别让外界扰乱自己的心。

人生的本质,其实就是一个人活着。

点个赞吧,与朋友们共勉。

关键词:

Copyright ©  2015-2022 海峡导购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皖ICP备2022009963号-10   联系邮箱:396 029 142 @qq.com